主要个展
1989 新表现——'89倪卫华个人画展 上海,中国
2008 关键词——“发展”与“和谐”摄影个展 北京,中国
2012 风景墙:另类视角的中国现实——倪卫华摄影个展 上海,中国
2013 风景墙:倪卫华作品展 北京,中国
2015 景观叠影:倪卫华观念影像中的都市中国 洛杉矶,美国
2017 行进中的双重景观——倪卫华、范石三双个展 上海,中国
2018 追痕:倪卫华户外现场展 上海,中国
1、追痕
你卫华的艺术活动与社区概念结合起来,“重新思考社区定义,不只是设计空间,更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阿瑟·梅尔夫在《社区艺术》中提到过这样一段话。社区艺术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全民平台,它建立、维系和积累社区的人际关系。在追痕计划中通过艺术家追踪城市记忆的行为,从个人和社区两个方面,也从经济、心理、文化、社会等角度出发,去寻求艺术介入的社会的一种新方式。“社区艺术”这一新型公共艺术将根植于社区,以社区为土壤而滋生并发酵。它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可参与的多样化艺术途径,从而让民众获得一种新的体验空间。这样,艺术的栖身空间从学院到美术馆继而转向社区,增进了艺术与人的距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社区艺术活动开拓了艺术与生活对话的新视野。因此,对于社区艺术的探索是这次活动的一个新的尝试。追痕计划也是为了让公众加深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认同感,让艺术可以与大众产生互动沟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术馆的墙面上传递“高深而晦涩“”的意义。
2、风景墙
在《风景墙》里,艺术家的基本手法是把广告牌与在广告牌前匆匆而过的行人抓拍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我以纪实手法展现了这样的情景:镜头里真实的路人与城市中的广告风景画实现悄然融合后,“真实事件”的发生地也仿佛进行了彻底的置换。作品中涉猎到的“风景”大多与房地产开发有关,这是中国快速资本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语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和商业利益的无节制膨胀,中国这片热土不仅在空间尺度上经历着巨变,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物欲化的追求与攀比无休无止,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贪婪。《风景墙》里那些被大肆显摆的奢侈生活元素和以挪用绿色理念来装饰现代生活的时髦策略,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下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那些山清水秀、如梦如幻的“自然风光”镜像,让人强烈地怀念曾经熟悉的泥土芳香和清新空气,而“优雅别墅”前显得尴尬突兀的民工与普通百姓形象使人深感焦虑不安。《风景墙》似乎是在触发人们进行质疑:现代化和城市化会带给民众更多的幸福吗?
3、关键词
摄影和摄像作品《关键词》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种关于当今社会的“标语景观”,不如说是对主流核心话语及其现场的片断记录。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能概括出一些社会活动的标志性关键词。在中国,标语作为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并行的一种主流宣传方式,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任何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你都能从大量的标语中发现或辩认出属于这个时期的关键词。关键词作为话语的浓缩和提炼,其实质是一些“语言事件”,它具有时间性,并携带着大量“当下性”的信息。由此,我的镜头瞄准了“关键词”及其与之并置或缠绕的一个个“关键词的景观”。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关键词”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主流历史线索(历时性)的“当代轨迹”,是主流话语或主流意志在“创造历史”的某种印记或见证。然而,我真正感兴趣的并非关于“编年史”的枯燥标题(或作为关键词的话语),而是这些标题下作为普通场景社会活动的信息交集(共时性
4、连续扩散事态 —— 红盒”简述
注释:在报刊上任取一段文章,在PC电脑上进行半角字迹的错位, 得到一段由字库中所有可能的字符(汉字、罗马字、其它符号等)按错位逻辑组成的无语意的错位文字章节。将若干错位章节分别印在9.9cm3的红色包装盒的六个面上。通过户外或室内布置、散发、出售、馈赠、邮递、转送等多种形式进行扩散。简述:只要在电脑中推移半个字迹位置,所设置语言文字的逻辑结构就会全盘改变,表示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也会给自身带来暂时或永久的休克和瘫痪,并且不断地延伸,扩散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它似乎向人们警告:人在创造和发展文明的同时也会付出甚至是毁灭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