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旅行网-旅行产业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图片报道

项目序号:978

项目编号:Ⅹ-71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北京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怀柔区

保护单位:北京怀柔云蒙山书画院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怀柔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菜蔬。正月十六当天,年长的妇女协助少女们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要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到的人会认为自己求到了巧艺和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雀类的别称。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麻雀、山雀等鸟类,同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向雀儿谢恩,二是祈求来年丰收。饭后在冰上行走,名曰“走百冰(病)”,以此寄寓百病消除之意。逢到敛巧饭活动,戏班和花会都会举行助兴演出。
  敛巧饭习俗历史悠久,长期绵延不绝,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仍坚持定期举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种习俗是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遗存,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怀柔当地春节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呈现出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敛巧饭习俗中的一些传统活动已经消失,另一些活动则渐渐失去原始寓意,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挖掘保护。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版权所有:上海通功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7268号-1公网安备沪31011302007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