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旅行网-旅行产业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图片报道

项目序号:978

项目编号:Ⅹ-71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福建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保护单位:福州市马尾区文化馆(马江剧院),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马尾、马祖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岸,相隔不到一百海里。两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元宵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节俗活动,这一习俗的起源与闽江口两岸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据说很久以前,玉帝三太子因打抱不平而触犯天规,被贬凡间,投生渔家,在东海岸边与讨海人同甘共苦。他扶困济贫,慷慨仗义,为帮助渔家驱邪消灾,与龙王三太子发生争斗。玉帝大怒,派天兵捉拿,处以分尸三段的酷刑后,将其头部扔在黄岐半岛和马祖列岛之间的“马祖澳”。正月十一日,半岛渔民将玉帝三太子的头抱回岸上,设坛祭奠并尊之为海神。此后每逢正月,渔民们都会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在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以为纪念。这一活动世代相沿,长期传承不绝,逐渐成为马尾和马祖两地的习俗,寓有祈求平安富足之意。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不断加强,马祖居民和海外侨胞纷纷返乡寻根问祖。福州马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与海峡对岸的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继承传统,联合举办马尾-马祖闹元宵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约在正月十一),马尾方面将制作好的各式花灯航运至马祖列岛。马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心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给马祖岛乡亲送春联、送闽剧,举办书画摄影展览,马祖乡亲则在元宵当天过海峡到大陆参加马尾灯会。每年元宵之夜,马尾与马祖两地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烟花爆竹五光十色,踩街队伍翩翩起舞,欢快热闹的气氛令每一位身临其境者深受感染。尤其是“两马”并列的彩灯制作精巧,寓意深刻,十分引人注目,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盼团结、求统一的美好愿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版权所有:上海通功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7268号-1公网安备沪31011302007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