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境内的苗族服饰分为四种款式,纹饰、用色、工艺各具特色。佩戴银饰有异的区域性服饰,即以湾水服饰为标本的湾水式、以凯棠服饰为标本的凯棠式、以挂丁服饰为标本的挂丁式和以舟溪服饰为标本的舟溪式,分布于市属的10个镇(三棵树、旁海、湾水、万潮、炉山、鸭塘、舟溪、龙场、凯棠、大风洞)的苗族村寨 ,为2009年凯里市第三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4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 李茂奎 摄)
凯里“苗族古歌”按不同的服饰婚姻圈分为两个口传版本: 凯棠-旁海版本 、湾水-万潮版本。凯棠-旁海版本古歌用通行的“酒歌调”来演唱,湾水-万潮版本古歌用专门的“大歌调”来演唱,分布于凯里市凯棠镇、旁海镇、凯里城区洗马河街道、湾水镇、龙场镇、万朝镇、炉山镇、大风洞镇等区域,为2009年凯里市第三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5苗族芦笙乐舞
苗族芦笙乐舞 (图片来自网络)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古老、最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器,是苗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和标志。舟溪镇苗族自称为“嘎闹”,是苗族着“舟溪型”中裙服饰亚支系的中心聚居区,苗族舟溪文化圈的中心,较完整地保留着该支系的文化体系。舟溪甘囊香芦笙堂是黔东南最大的芦笙堂之一,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的鸭塘镇、下司镇、宣威镇,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白武、翁义等村寨;丹寨县的南皋乡、兴仁镇,为2007年凯里市第二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6凯里甘囊香苗族芦笙节
凯里甘囊香苗族芦笙节 ( 李辉 摄)
凯里甘囊香苗族芦笙节,又称舟溪甘囊香芦笙会。主要活动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南17公里处的舟溪镇屯上村寨脚河沙滩上。活动地点叫“甘囊香芦笙堂”,距舟溪镇政府约200米。“凯里甘囊香苗族芦笙节”为2007年凯里市第二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7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 (图片来自网络)
苗族马尾斗笠,是苗族先民由箬叶、棕片铺就而逐渐创新,以马尾铺就的独特精品斗笠。斗笠的顶尖也由最早的竹篾转为铜丝包绾的极品斗笠。斗笠主要有米薅村的米薅;格种村的格种、火星;里仁村的小翁凼等3个行政村6个村寨共计524户,为2007年凯里市第二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8凯里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
苗族酸汤鱼 (图片来自网络)
凯里苗族酸汤鱼,是苗族特制的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加工而成的风味菜肴之一,以酸汤为主料而加工出一系列酸味食品,尤其以凯里苗族酸汤鱼为佼佼者,是用苗族特制的酸汤煮熟并加以特制的佐料制成的脍炙人口的民间传统风味菜肴。苗族酸汤鱼主要分布于凯里市及万潮、旁海、湾水、鸭塘、舟溪、三棵树、大风洞、凯棠等镇和大十字、洗马河、湾溪、西门、城西五个街道,为2009年凯里市第三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