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所著的《从军行》,短短七言四句,便将那塞外黄漠、飞沙走石的宏伟边疆,横扫千军、壮志凌云的边塞金甲,满腔热血、振聋发聩的忠贞誓言,描写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如《从军行》一般大气磅礴的诗词比比皆是,可直至现今,还有多少人,能够从这些古人留下的千古绝句中,窥见壮丽的山河,窥见诗人的热血,窥见人心万物,窥见古老的中国文字,其间蕴藏的哲理与美学?
也许肯定的答案寥寥无几,但你可知道,我最近一次听见旁人吟诵这首诗,是在2018年,前往敦煌的旅途中,吟诗之人,是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
公路上的大巴飞速疾驰,挑着冉冉上升的朝阳,使每一个旅客的面庞在阳光的辉映下,都显得异常疲惫,兴许是起得太早,早到连导游在车上侃侃而谈的声音,听起来都是有气无力,仔细聆听,她似乎正在介绍咱们此次的目的地,玉门关。
正当所有人均昏昏欲睡之时,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沉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我侧头去看过道对面坐着的那对父子,男孩儿的眼神晶晶亮亮,折射着他心中对于目的地的无限向往与期待,脱口而出的却是距今数百年前,文人墨客踏足此地时,心中的磅礴之景!
我有些好奇地看向孩子的父亲:“孩子还这么小就能背诵《从军行》了,真了不起!”男人回了我一个欣慰的笑:“我们从小就让他主动接触国学,即便有些地方以他现在的水平还很难读懂,可中国的文字真是最美的东西,能够让一个孩子轻易就窥见,比眼前更壮丽的世界。”
在那之后于旅途中,我与这位孩子的父亲聊了很多,而他的一些想法,亦着实改变了许多我曾经看待事物的角度,令我震惊!
比如他认为,相较于西方所谓的开放和浪漫,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其实思想更加人性和前卫,譬如儒家思想所宣扬的“人人为公,天下大同”。
试问在同时代,或即便是千百年后处于殖民时期的西方,又有哪位哲人的思想及理念能够望其项背?这正意味着国学的伟大。
还比如,在他看来,在儿子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让他在不解其意之时先会其声,亦是一种学习国学的正确方式,其实简单一点说,就像我们所诟病的“死记硬背”。
但这位父亲却认为国学本就博大精深,很多层面即便是到他这个年纪,也不敢说能够完全读懂,倒不如让儿子自己去感受,通过一次次文字、辞藻的积累和吟诵,以及词典工具的辅助,去一点点理解每一个字在语境里所存在的意义。
而如今,他的儿子做到了,甚至早已突破语言的瓶颈,可以无需辅助地阅读及理解更多陌生的诗词和文学。正如这位父亲所言,孩子的心中已然被那些古老的文字,种下了一整个瑰丽的世界!
02是否学习国学,家长应多方面分析
文章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等不及想要给自己的孩子报名一个国学班了?我想还是别着急,要看你的小孩是否适合接受正规的国学教育,还得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首先,作为孩子的父母,从你个人的角度就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我们让孩子学习国学,是希望拓宽他们的眼界,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而不是让“国学”成为你炫耀的资本和工具。
如果你让孩子学习国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在亲朋好友的聚会间赚足面子,那属实是贬低了咱们国家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底蕴!
其二,在考虑是否应该让孩子正规系统地接受国学教育之前,我们应该让自己及孩子一起,大致了解“国学”究竟是什么!
许多家长盲目的以为,所谓“国学”就是“三字经”、“论语”等等的儒家思想教育,可却殊不知这些“哲学”与“礼俗学”只是“国学教育”的冰山一角。
广义来说,国学所囊括的东西非常庞大。哲学建立三观,史学博古通今,文学底蕴深厚,礼学树人之本,其间还有宗教、考据、伦理等等更为深奥的层面。
因此,我们在自己了解,并且让孩子大致理解的情况下,再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心性去接受正统的国学教育,这才是理性而正确的观念!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正如那位我在敦煌遇见的父亲所说,他对于儿子所有有关“国学”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小孩愿意接受的情况下!
其实,这也是一切课外教育实施的基础,如果孩子原本就对某种教育存在明显的抵触,那就算我们强迫其遵守,也必然收效甚微。
03结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国学”的地方非常多。譬如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再比如那些更为浅显易懂,容易使人带入的历史文学类纪录片等等。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我们不一定非要选择正规系统的国学教育方式,强制孩子学习一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学科,从生活中找到更为巧妙的方法,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纪录片,也许就能培养小孩对于“国学”与“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