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旅行网-旅行产业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图片报道

     国医大师刘柏龄从医50余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究源推理,宗古而不拘泥,独具匠心,遣方用药,屡验屡效。笔者有幸跟师聆听教诲,临摹揣度,每有心得。今将刘柏龄对痹证的认识、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痹”者闭也,即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指人体由于营卫失调,腠理空疏,正气虚弱,风寒湿热邪侵入经络,凝滞关节,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麻木、重着、酸楚、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直变形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肌热如火者为热痹。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损害筋骨肌肉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则有不同的特有症状:如风邪伤之,则上下窜痛,游走而不定;寒邪伤之,则火热灼痛,随痛随肿。在临床上虽有明显的区分,但往往单一出现者少,而淫邪杂合为病者多。只不过因症状不同,各有侧重而已。在治疗上,偏于风者散其风,有寒者散其寒,有湿者利其湿,有热者清其热。但若病邪久久不去,缠绵不愈,而致机体虚寒者,则应扶正祛邪。总之,不外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此外经络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若经络气血久痹不愈,势必损及脏腑,又可出现脏腑不同的证候,这在治疗上就需要祛邪不忘兼顾脏腑,泻实必扶助正气。中医一贯强调辨证、审因、论治的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就不称之为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

     痹证见于《素问·痹论》。后世称为“历节病”“白虎历节病”“痛风”等。虽然名称及分类方法不一,但基本上未超出《黄帝内经》的范畴。目前多采用《黄帝内经》病因与证候分类的方法,如行痹(即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瘀痹、尪痹等。

     行痹主因风气太盛,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流窜不屈,故行窜周身关节,痛无定处,日轻夜重,舌苔白,脉浮或浮弦。

治则:通络祛风止痛。

     方用防风汤加减治(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甘草)。偏寒者,加桂枝;偏热者,加黄柏;有汗者,重用茯苓;无汗者,重用防风、麻黄;上肢痛甚,加川芎、桂枝、姜黄;下肢痛甚,加独活、牛膝、木瓜;腰背痛,加续断、杜仲、桑寄生;胸胁痛,加柴胡、郁金、青陈皮。

     痛痹乃寒邪偏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虚损,气血无以温煦鼓动,但涩不畅,客于肌表,滞于经络,故肢节疼痛,痛而不移。得热助阳,寒邪疏散,疼痛缓解;遇冷助阴,寒聚凝滞,不通则痛剧。

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白芍、甘草、黄芪)。偏瘀血者,加五灵脂、苏木、地龙、乳香、没药;上肢痛甚,加羌活、川芎、威灵仙;下肢痛甚,加独活、牛膝、木瓜;腰背痛者,加续断、杜仲、狗脊;表寒重者,加苏叶、荆芥;兼湿者加苍白术、茯苓、生姜等。

     着痹为湿邪偏盛,湿邪黏腻重浊沉滞,阻留于肌肉关节之间,故肢节疼痛沉着不移;抑或湿邪阻滞,阳气不宣,则肌肤麻木或漫肿;湿邪伤脾,脾湿不运,湿气停留于内,故舌胖大,脉沉缓。

     治则:祛风、除湿、散寒。

     方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川乌、苍术、独活、麻黄、桂枝、羌活、当归、川芎、防风、甘草、生姜)。痰多,加胆南星、橘红;有热,加黄柏、石膏;下肢痛甚,加牛膝。

     热痹系热邪偏盛,但往往兼有湿邪,热与湿合,熏灼肌肉关节,而致气血郁滞不散,故为肿为痛,痛处灼热,不可触按;亦有出现红斑、皮下结节;热邪伤津故心烦口渴,舌苔黄燥;湿热内郁,则胸脘满闷,大便溏臭,舌苔黄腻,脉见滑数。

     治则:偏风热者,宜祛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石膏、知母、桂枝、粳米);肿热灼痛甚者加黄柏、苍术、忍冬藤、桑枝、豨莶草;偏湿热者,宜清热化湿宣痹,方用二妙散(黄柏、苍术)加薏苡仁、茯苓、泽泻、防己、通草、萆薢;有结节性红斑者加丹皮、香附、莪术、乳香、没药等。

     瘀痹多因外伤或痹久不愈,气血凝滞,流注关节,肌肤肿胀;痛如针刺、刀割,且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甚或出现皮下瘀斑、结节,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细。

     治则:活血化瘀,通经宣痹。

     方用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五灵脂、香附、地龙、秦艽、羌活、没药、牛膝、甘草)。有热者,加黄柏、赤芍;挟湿者,加苍术、防己。

尪痹:是指关节肿大、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筋骨萎缩、肢体消瘦、骨骼变形的一种病。严重者可见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肢体废用等表现。本病肝肾虚衰、气血不足是其根本,而郁积热,则是其标。

     治则: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经活络为宜。

     方用自拟尪痹汤(熟地、鸡血藤、骨碎补、川续断、淫羊藿、豨莶草、桑寄生、鹿衔草、肉苁蓉)。有热者,加忍冬藤、黄柏、知母,熟地易生地;兼寒者,加麻黄、桂枝、制附片;肿痛不消者,加薏苡仁、汉防己、泽泻、炙乳香、炙没药、醋制延胡索等治之。

     临床治痹必辨其因,察其邪之所偏盛,凡全身疼痛难以转侧,肢体重着,甚或顽麻,小便深黄,舌苔黄腻,脉濡者湿也,薏苡仁、萆薢、蚕沙为必用之品;凡肢节疼痛,游走不定者,风也,宜选用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祛风之药;凡久病或老年患者,症见腰膝酸软、冷痛,遇气候寒冷则增剧,舌苔白,脉沉,乃肝肾不足,精血内枯,骨乏濡养,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收功,每用鹿茸片、狗骨、熟地、肉苁蓉、杜仲等最有功效;凡痹久病深或老年人,治宜扶正气,调营卫,从本缓图,不可过用疏散风燥类药,强求速效则不达,黄芪和五加皮益气强筋,固表除痹,标本兼顾,为必选之品。

     综上所述,痹证的病机复杂,涉及范围较广,治疗难度较大,许多现象和问题尚待研究,但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痹证的认识,也将会不断地深化。(李成刚  吉林省中医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版权所有:上海通功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7268号-1公网安备沪31011302007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