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067 | 项目编号:Ⅰ-123 |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 | 保护单位:伊宁市文化馆 |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翻译成汉语为“笑话”,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是维吾尔族民间口头的一种讽刺文学形式,多在麦西莱甫、喜庆婚礼、朋友聚会、相互聊天、节庆假日等场合说趣。说趣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情况是说趣者根据当时场合即席发挥。表演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拉提帕”,汉语意为“幽默故事”,即说趣者一个人为观众讲述短小精悍的幽默故事;另一种是说趣者之间的唇枪舌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达到“笑”的目的。
维吾尔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在汉文、梵文和古突厥文等历史文献中就有记录,据考证,“拉提帕”即幽默故事,约在10世纪开始出现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艺坛。12世纪,维吾尔族出现了一位影响极大的民间说“恰克恰克”的阿凡提,现翻译为汉语的《阿凡提的故事》,从内容上看实际是《阿凡提的笑话》,由于译者当时采用了“故事”一词,一直沿用至今。他在新疆、中国乃至中亚和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之后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杰出的笑话家层出不穷,如麦西热甫·热赫木巴、毛拉赛依丁等。现在新疆伊犁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笑话家伊沙木·库尔班。他的笑话真实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特点,继承了阿凡提故事的传统形式,被称为“活着的阿凡提”。
伊沙木1930年出生于新疆伊犁,“恰克恰克”在伊沙木的推动下又一次走向了高潮。“恰克恰克”是我国少有的一种鲜活的民间口头文学,也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更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在推动构建社会主义进程中起着积极作用。伊沙木年事已高,继承人很少,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