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驶出西宁不久,便与日月湖相遇,令人兴奋的是,列车为了让大家观赏其湖光山色,还专门在日月山畔作了短暂停留,我也有幸与日月山、青海湖作简短的亲密接触。
我打开了相机,拚命裁取美景,也不忘留下自己的倩影;我拿起了笔,激动地写下诗篇,也不忘记留下自己的咏叹;我打开了想像,自由地随景翱翔,也不忘刻下自己最深的回忆。
但见那日月湖,被苍翠的远山亲密地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影,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那湖滨草原茫茫,是绝好的天然牧场。那秋季的大草原,依然绿菌如毯;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那成群的牛羊,飘如白云。而那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古称“西海”,蒙语“库库诺尔”、藏语“错温波”,均为“青色的海”之意。古乃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它位于青海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还要大450多平方公里。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竟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为最大。
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 青海湖是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世纪末,湖东部日月山强烈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为400公里,清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呈现出目前青海湖的椭圆形状,海拔3200米,周长360公里,面积为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截今,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年平均减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完全消失,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过青海湖
叠叠青波如雪卷,层层褐嶂似仙眠。
沙无草伴斜阳炙,土有冰亲积雪寒。
极目难穷西海去,登高只见北风还。
依云欲看红尘妙,顿觉头颅已顶天。
了望察尔汗盐湖
列车出了查尔汗站,便迎来了察尔汗盐湖,只见右前方白色茫茫一片,似雪如云,将湛蓝的湖水框进一个白色的世界。听导游介绍说,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就直接修建于盐盖之上,令这叹为观止。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地跨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由达布逊湖以及南霍布逊、北霍布逊、涩聂等盐池汇聚而成,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多条内流河注入该湖。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盐层厚约为2—20米,海拔2670米。湖中储有氯化钠500亿吨以上,可供世界60亿人口食用1000年。还出产闻名于世的光卤石,它晶莹透亮,十分可爱,伴生的还有镁、锂、硼、碘等多种矿产,钾、盐资源也极为丰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库。
“察尔汗”乃蒙古语,意为“盐泽”,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份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因长期的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盐湖上还有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穿行而过,是一座浮在卤水上的“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滑平坦,坦荡笔直,盐桥(路)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山色湖光相映,旁无护栏,下无桥墩,更无流水,如一条白玉之龙,横跨湖面,其旖旎的风光,使察尔汗盐湖的名字响亮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更为娇娆,不得不臣服于人类的聪明和智慧。
察尔汗盐湖周边,一切绿色植物均难以生长,但却孕育了晶莹如玉、变化万千的神奇盐花,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状若亭台楼阁,或像飞禽走兽,一丛丛,一片片,一簇簇地立于盐湖中,把盐湖装点得美若仙境。
从列车上望去,那就是个洁白的世界,圣洁得没有半点微尘,让人惊叹,更让人洗礼。车移动了,我只能依依不舍地贪婪看着,直到洁白的盐湖消失在我的视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