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旅行网-旅行产业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清明节为何能成为24节气中的唯一一个节日?

   2023-03-31 1650
导读

清明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每年清明节临近,很多地方的人们早早就已经开始扫墓、祭祖。

023-03-31 16:06:29 来源:生活前

 清明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每年清明节临近,很多地方的人们早早就已经开始扫墓、祭祖。为了缅怀和纪念远在天堂的亲人们,人们即便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也在所不惜。

  到了清明节前后,鞭炮声不断,山坡、丛林里人声鼎沸,这是一年中少见的沸腾场景,导致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有不少山林失火的案例发生。不过,纵使如此,作为我国传统的最大的春祭活动,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习俗,依旧是每年按期到来。

清明节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属于节日的日子,清明节是如此盛大和重要。在我国,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清明将至,最常听到的几句话。

清明节为何能成为24节气中的唯一一个节日?

 前两句说明了清明前后,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是一年希望的开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后者说明清明时节对人们来说,是一个令人伤心缅怀的日子。

 每年清明时节,不管身处在哪里,远方的游子都会不辞辛苦,赶回故乡祭拜过世的祖先、亲人。一份香烛、一沓纸钱,几样肉果供品,几杯酒,寄一份哀思。可见,清明节是一个节气与节日并重的日子。

①节气是时序的标志

古人将每年365天平均分为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古人为了顺应农时,做好相关的农事作业,在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智慧总结。

 现行通用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制定的,即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祖宗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气,由于清明是根据农历来推的,所以它基本上是在农历的三月上半月。清明节的具体时间每年不同,其准确的推算方法是在冬至之后的第108天。节气,主要反映了一年中大自然万物的基本特性,主要用在农业耕种上。

清明节为何能成为24节气中的唯一一个节日?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提到的“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用现代通俗的话说,大致意思就是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大地回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盎然的大好时候,此时冬日的萧瑟枯黄景色完全被取而代之,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②节日包括某种风俗和纪念意义

和节气不同,节日则是被赋予人文、历史意义等的重要纪念日子,它具有比较鲜明的民俗特点。清明节主要起源于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清明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二、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不少版本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为了庆祝解除了水患,天下老百姓得以安康发展,于是人们就用“清明”来表示祝语,其寓意就是天下太平,一片清明。

第二种说法是说商朝末年,纣王暴政,荒淫无道,周武王起兵伐纣,平定天下。之后,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之时,将三月命名为“清明”,这标志着天地朗朗乾坤,明净而晴朗,既明物候,又明政绩,正是焚火庆祝和春耕的开始。

清明节为何能成为24节气中的唯一一个节日?

  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王献公溺爱她的妃子骊姬,想要将王位传给骊姬的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了。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也就是申生的弟弟害怕被杀害,为了避难逃到了国外,流亡了19年。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艰难险阻,吃尽了无数的苦头,跟着他一块流亡的随从基本上都因为吃不了苦,而纷纷跑了,大难临头各自飞,唯有几个忠心耿耿的随从跟着,而介子推便是其中一个。

话说在重耳弹尽绝粮,快要饿死之际,介子推不惜“割股奉君”,偷偷的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烤熟给重耳充饥,鼓励他坚强,要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小编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hlxw.cn/news/show-82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252298913@qq.com。
 

版权所有:上海通功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7268号-1公网安备沪31011302007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