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探险家从清朝偷走一种植物,对清朝造成的伤害不比鸦片战争小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之年。在这一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杀气腾腾来到清朝,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让紫禁城中清朝皇帝的“天朝大国”美梦支离破碎。刚刚崛起的西方强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终于意识到清朝是个徒有其表的衰朽帝国,从此掀起了瓜分清朝的狂潮。
古老的清帝国,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未来,与西方强国尽力周旋。幸运的是,清朝虽然打输了军事仗,却仍旧在贸易战中占据上风。清朝地大物博,物产丰饶,那些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商品畅销世界,而这些商品中,很大一部分又都是清朝独有,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茶叶,就是清朝对外贸易中的一张王牌。中国是茶叶原产国,茶叶品类繁多,产量丰厚,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浩如烟海的茶叶制品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随着丝绸之路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茶叶也逐渐流传到欧洲各国。
茶叶独有的清香醇厚的滋味,一下子成为西方各国的饮品新宠,很短时间内就打破咖啡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某些国家比如英国,茶叶的消耗量甚至超过咖啡,上至王侯贵族下至平头百姓,几乎人人每天茶不离口,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
精明的英国商人意识到其中的巨大商机,开始大量从清朝进口茶叶,除了供应本国消费,还向欧美各国大力分销,英国商人很快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销售商,成为英国外贸体系中的拳头产品。
然而英国本土由于气候、水土等原因所限制,无法大规模引种茶叶,因此只能靠从清朝进口茶叶,英国只能充当二传手的角色,对清朝茶叶种植的依赖性极强。清朝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以茶制夷”的观点风行一时。如果利用好茶叶,就能在对外贸易中卡住英国人的脖子,成为清朝外交和对外贸易中的一张王牌。林则徐就在写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公然声称:“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狡黠精明的英国人也意识到了危机,如果清朝断然终止对外茶叶贸易,英国就将承受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于是,英国王室和东印度公司联合制定了一个罪恶的计划:派遣商业间谍潜入清朝,盗取茶叶种苗,学习茶叶种植技术,到印度尝试大规模种植。
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认为那里的山地丘陵和气候与中国南方相似,有可能引种茶叶成功。一旦这个计划实施成功,茶叶在印度大规模种植,每年生产出大量优质茶叶投放国际市场,则清朝在世界茶叶贸易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将不复存在。
东印度公司经过多方挑选,最终选中了英国探险家福特尼。福特尼的正式身份是植物学家,曾经奔赴各大洲十余个国家采撷、研究野生植物,有着丰富的异国探险经验。他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提议很感兴趣,双方一拍即合。
1848年,福特尼漂洋过海来到上海。他以研究植物的名义,潜心研究茶叶的种植历史与资料,短时间内对中国境内茶叶资源的分布了然于胸。然后福特尼乔装改扮,隐瞒自己的欧洲人身份,高价雇佣几个清朝翻译和仆人作为助手,潜入清朝南方各地搜集茶叶种苗。
福特尼先后到过茶叶主产区的福建武夷山、安徽歙县、浙江淳安等地,用尽手段,搜集优质茶叶种苗和种子,并高价聘请了八个经验丰富的种茶工人和制茶师傅。1851年,福特尼的盗宝之旅满载而归,他带着两千多棵茶树种苗、一万七千多粒茶树种子和八个茶工,坐船离开中国,来到印度。
福特尼带来的优质种苗,在清朝茶工的精心照料下,很快在印度、斯里兰卡的锡兰等地生根发芽,长势良好,大规模茶园迅速在印度等南亚地区迅速铺开。印度茶叶生产渐入佳境,产量暴增,质量虽逊色于清朝的上等货色,但对于当时茶文化根基尚浅的西方市场来说,已经足够好了。更为关键的是,印度茶园隶属于英国人,从此在世界茶叶贸易体系中,英国也掌握了定价权和话语权。
印度茶叶靠量大价廉快速兴起,很快挤占了清朝的茶叶市场份额,清朝的茶叶对外贸易遭到致命冲击。《南海县志》记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万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就生动记述了这种情况。
清朝茶叶的霸主地位迅速没落,转而变成世界茶叶贸易体系中的三流配角,有数据显示,1893年,英国从印度进口10814万磅茶,从斯里兰卡进口640.8万磅,从中国只进口了3206万镑。面对急剧下降的出口额,清朝皇帝做梦也料不到是福特尼搞的鬼。
茶叶一直是清朝最重要出口商品,在对外贸易中一直扮演着聚宝盆的角色,在清朝后期内忧外患极度困难的局面下,仅靠茶叶出口一年也能让清朝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白银的稳定收入,堪称清朝的提款机。但由于印度茶叶的崛起,清朝的茶叶出口遭遇致命打击,茶叶贸易额急剧萎缩,清朝财政也因此雪上加霜,失去了茶叶经济的支撑,清朝也失去了最后一个大宗财税来源,由此一蹶不振,对清朝造成的伤害,比之鸦片战争更为严重。
参考资料:《清代茶叶贸易》《清朝茶叶兴衰原因浅析》《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