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12-28 21:02 回复:0 关注量:145

古诗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注释: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译文

2、翻译

       秋夜无月,鸦群在天空中盘旋悲啼,漫天寒意,霜色凝重;江边的枫林,在渔家船上的灯火的映衬下隐约可见。客船夜泊在枫桥之下,船上的我对着这江枫渔火,却满怀愁绪难以入眠。寒夜的静寂,让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子夜钟声显得凝重悠远,阵阵钟声传入我这不眠人的客船。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3、赏析

        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咚——咚——”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

4、作者

      在唐代,有一颗并不十分耀眼的诗星,但他却凭一首小诗而技冠群雄。这首小诗就是人们传诵至今的《枫桥夜泊》,这颗诗星就是张继。这位著名诗人,因为在当时名声不大,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据推断,他大概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是襄州襄阳人,生活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他仕途坎坷,几乎没有做过什么比较高的官职。天宝十二年考中进士,做了检校祠部员外郎。大约在大历(766—779年)左右,张继与夫人先后死于洪州。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张继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歌。如这首《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阁,清明几处有新烟。”

     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以后,农田荒芜、农村萧条的残破的景象。诗人目睹此景,一方面担忧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担忧国家多难。《枫桥夜泊》是张继最著名的诗,这首诗传诵至今,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人们还要到苏州的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感受一下这首诗中的意境。许多日本友人还专程赶到那里,就是为了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

      愁是张继诗中的主题。读张继的诗,我们随着诗人的哀愁而心绪涌动,诗人目睹国家一天天走向分裂和衰落,自己空怀忧国忧民之心,便把自己的情愁寄托在对历史的重温和孤独的旅途中。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所以他的诗大多是登临纪行题咏之作,风格清淡,意境高远。后人对他的诗歌评价很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